廢棄欄目
陜西金資資訊動態(2023年8月14日)
1.央行發布7月份金融數據。8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8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狹義貨幣(M1)余額67.72萬億元,同比增長2.3%。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28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64億元,同比少增3892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339億元,同比少減798億元;委托貸款增加8億元,同比少增81億元;信托貸款增加230億元,同比多增62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962億元,同比少減782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179億元,同比多219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09億元,同比多111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786億元,同比少651億元。
2.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行政令。8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企業在“被關注國家”涉及國安技術和產品的投資。其中,行政令附件中列出的“被關注國家”只有中國,包括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行政令所指的國安技術和產品主要涉及三個領域: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之后,美國財政部將負責出臺行政令執行細則。根據財政部的計劃,美國企業對兩個領域的投資將被直接禁止,在特定人工智能系統領域投資則需報備。榮鼎咨詢統計顯示,去年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為82億美元,跌至20年新低;美國對中國的風險投資降至13億美元,為10年來最低。
3.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下降0.3%。8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3%,為2021年3月以來首次負增長,環比上漲0.2%。其中,城市下降0.2%,農村下降0.6%;食品價格下降1.7%(豬肉價格同比下降26%,影響CPI下降約0.41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下降1.3%,服務價格上漲1.2%。1—7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5%。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6.1%,環比下降0.5%。1—7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5%。
4.大宗交易納入互聯互通達成共識。8月11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宣布就推動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納入互聯互通達成共識,即境外投資者通過滬股通、深股通參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境內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參與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非自動對盤交易。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進行的大宗交易以及通過港股通進行的非自動對盤交易將同步開通。實施細節和正式推出日期將由兩地交易所另行公布。市場人士表示,這是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安排、促進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互利共贏的最新務實舉措,有利于提高交易便利性和市場活躍度,豐富兩地投資者參與對方市場的方式,更好滿足投資者多元化交易需求。
5.滬深交易所將完善交易適度推動活躍市場。8月1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表示,將在完善交易制度和優化交易監管方面加快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一是完善交易制度方面,研究將滬市主板股票、深市上市股票、滬深兩市基金等證券的申報數量由100股(份)或其整數倍調整為100股(份)起、以1股(份)為單位遞增。二是研究ETF(交易型開放式基金)引入盤后固定價格交易機制。滬深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將抓緊完善業務方案,修改業務規則,推進技術改造,組織市場各參與主體做好相關測試及配套準備,推動完善交易制度和優化交易監管相關舉措盡快落地。
6.碧桂園上半年預虧超450億元。8月12日,碧桂園發布盈利預警,稱今年上半年的凈虧損將處于450億元至550億元之間,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還盈利19.1億元。同時,因近期擬就公司債券兌付安排事項召開債券持有人會議,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相關規定,旗下多只境內公司債券自2023年8月14日開市起停牌。碧桂園公告指出,預計凈虧損主要是由于房地產行業銷售下行的影響,導致房地產業務結轉毛利率下降,物業項目減值增加;以及外匯波動造成預期凈匯兌損失所致。今年1-7月,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金額1408億元,同比下降35%,較2021年下降61%;7月單月實現權益銷售金額121億元,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60%,較2021年下降78%。
7.穆迪下調多家美國中小銀行評級。8月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宣布下調多家美國中小銀行信用評級,并表示可能下調一些大型美國銀行的信用評級。穆迪在報告中認為,許多美國銀行第二季度業績顯示其盈利壓力日益增大。商業地產風險敞口擴大成為銀行業關鍵風險,原因主要是持續加息造成的利率高企、遠程辦公導致寫字樓需求下降,以及金融機構收緊對商業地產項目授信。穆迪認為,美國將在2024年初陷入溫和衰退,屆時風險可能進一步加大,金融資產質量將惡化,尤其是一些銀行的商業地產投資組合面臨的風險將上升。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美國銀行業,尤其是規模偏小的區域性銀行正面臨存款流失、資產價值縮水、不良資產風險上升等挑戰。
8.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規模持續擴大。證券日報訊,近年來,隨著基金招商模式升級和財政補貼轉股權投資模式的推廣,以創投基金、產業基金和專項基金為主要構成的政府引導基金愈發成為各地立足地區產業鏈,打造循環資金流的有效抓手。據母基金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顯示,2022年新發起成立的母基金共113家,基金規模合計達5473億元。其中,市場化母基金10家,涉及金額764億元;政府引導基金103家,涉及金額4709億元。今年以來,多地政府引導基金成立步履不停,涉及相關基金已達26只。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錨定培育初創期高科技項目的創投基金、聚焦產業賦能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的產業基金和專項基金所組成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
9.經濟大省紛紛放松落戶政策。8月9日,江蘇省發布《關于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助力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度舾纱胧诽岢觯。暇?、蘇州市區除外)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統一。之前,浙江已推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相關通知。明確,杭州市城區要取消落戶名額限制,精簡積分項目,確保居住年限和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分數占積分的主要比例。此外,近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將充分發揮人口管理對于人口有序流動的牽引作用,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10.7月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30.6%和31.6%。8月10日,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7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0.1萬輛和238.7萬輛,環比分別下降6.2%和9%,同比分別下降2.2%和1.4%;1-7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65萬輛和156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4%和7.9%。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0.5萬輛和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6%和31.6%,市場占有率達到32.7%;1-7月,產銷分別完成459.1萬輛和45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0%和41.7%,市場占有率達到29%。分驅動形式來看,1-7月,純電動車型累計產銷330.1萬輛和326萬輛,增速分別為28.3%和29.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128.7萬輛和12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3.3%和87.4%。
11.西北首個光儲氫熱綜合應用示范項目建成。近日,甘肅張掖市光儲氫熱綜合應用示范項目建成,并具備制氫能力。這是中國西北地區首個光、儲、氫、熱綜合應用一體化項目,其將把外送之余的新能源電進行存儲,并在“風光無限”的河西走廊探索綠色氫能多元應用。據悉,該項目由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能建”)所屬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能建集團裝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44億元人民幣,建設內容包括1000兆瓦光伏發電以及儲能、氫能、綜合加注站等。項目負責人表示,光電儲能的原理,就是把一個集裝箱大小的儲能電池當作“超級充電寶”,不僅可以固定外送電力,還可以移動向公共場所提供應急電力保障。
12.“玲龍一號”全球首堆核心模塊安裝成功。8月10日,全球首個陸上商用小型核反應堆——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中核海南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吊裝成功,標志著“玲龍一號”全球首堆安裝工作步入高峰期。業內人士表示,小型堆因其安全性、部署靈活性及多用途等方面的優勢,在新一輪核能技術變革和國際產業競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據悉,位于海南省昌江核電站的“玲龍一號”自2021年7月開工建設,建成投運后,預計每年發電量可達10億度,可滿足海南52.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同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8萬噸,相當于一年植樹750萬棵。
13.阿里巴巴組織變革后首份財報表現亮眼。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了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自然年2023年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阿里營收2341.6億元,同比增長14%,超過此前市場預估的2237.5億元。按六大業務集團劃分來看,本季度,淘天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12%,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41%,本地生活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30%,菜鳥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34%,云智能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4%,大文娛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36%。值得一提的是,這份財報是阿里自今年3月以來進行“1+6+N”的組織變革后的首份財報。從中可以看到,阿里多個業務實現強勁增長,核心業績全面超市場預期。
14.陜西衛星多項技術全國創新。8月10日,由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入區企業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西光壹號系列五顆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谷神星一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成為陜西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又一重大成果。西光壹號01星搭載高光譜相機、紅外相機、全色相機、星上智能處理單元及光交換機等多個載荷,主要用于提供對地觀測服務,可應用于生態環境、農業林業、國土資源、海洋經濟、自然資源、智慧城市、大氣環境、防災減災、森林火點監測等領域。據悉,該衛星是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將進一步完善我國天基災害監測體系,對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