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欄目
新冠疫情對我國煤炭開采行業的影響與業務機會分析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家出臺了延長春節假期、有序復工復產等防控措施,多個行業面臨不同程度沖擊。煤炭開采行業作為煤炭行業的上游產業,行業運行具有周期性、從業人員廣、固定成本相對偏高及對交通物流依賴較高等特征,新冠疫情對行業供給、需求及價格等方面都產生了階段性的影響。現就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煤炭市場影響分析
(一)供給影響
目前,煤炭開采仍然是一個從業人員眾多、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工作環境密閉,防疫壓力相對較大。我國原煤生產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地區,從1月底,上述區域內就陸續出臺了政策性文件,要求煤礦延遲復產,導致人員返崗滯后,部分煤礦無法按時復產,一定程度上直接抑制了煤炭開采行業的運行。
由于煤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安全資源,為發揮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壓艙石”作用,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煤炭市場平穩運行,2020年2月1日,國家煤監局下發《切實做好春節后煤礦復工復產工作有關事項》,供應措施相應出臺。2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北京召開應對疫情能源供應保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煤礦生產,加快組織煤礦復工復產。優化調運組織和產運需銜接,做好疫情嚴重地區、京津冀以及東北等地區的煤炭供應,給予煤炭運輸綠色通道支持,嚴禁以各種名義設卡設限,影響煤炭正常流通。根據以往經驗,煤礦普遍在正月十五后陸續復工。對比2018、2019年春節假期對煤礦復工影響,正月十五是產量變化的分界點。2020年煤礦復工雖有疫情影響,但在政策性保供的措施下,各地煤礦正加快復工節奏,供應逐步恢復,疫情對供給影響逐步降低。截至2月22日,全國煤炭開采行業復產率達到了 76.5%,在產產能31.7億噸,在產煤礦日產量833萬噸,是 2019年日均產量的77.4%,其中,央企煤礦復產率95%以上,民營礦井也在加速復工復產進程,疫情對供給的影響目前基本已經消除。
(二)需求影響
煤炭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之一,需求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煤炭行業的下游需求行業分布大致為:電力行業(占58%)、供熱行業(占13%)、其他行業(10%)、建材行業(9%)、化工行業(6%)、冶金行業(4%)等。火電行業煤炭需求量約占煤炭總消費量的近60%,對煤炭供求關系影響較大。受制于工業企業復產復工的延后以及第三產業遭受疫情較大沖擊,全社會用電量受到一定影響。自2020年1月以來,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整體呈現震蕩走低態勢,截至2020年2月16日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為38.20萬噸,較年同期下降9.03萬噸。
依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累計1569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5%,分產業看,跟煤炭開采相關的第二產業用電量997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8.8%。一季度電源企業發電1582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8%,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發電量552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4.6%,日均發電178.2億千瓦時。按照電源屬性劃分,3月份,火電、水電增速下降,但降幅已經收窄。
鋼鐵行業對煤炭的消耗,主要焦化用煤占比較大,從焦化產業鏈來看,截至2020年2月14日焦化廠開工率為62.47%,較上年同期下降19個百分點。在全球化背景下,生產鏈環環相扣,鋼鐵行業下游企業的停產影響很快將傳導至上游鋼鐵及煤炭生產企業。
對于煤炭需求而言,隨著疫情結束,階段性結構供應偏緊因素逐步消除,行業需求將會逐步回暖。而且隨著下游行業逐步恢復生產及第三產業回暖,對于電力需求將會逐步釋放,進而對煤炭的需求也會逐步增加。
(三)價格影響
受新冠疫情影響,近期煤炭價格繼續保持弱勢下行,已經步入紅色區間。秦皇島動力末煤(Q5500K山西產)平倉價為468元/噸,周環比大幅下降10元/噸;CCI動力煤價格指數為473元/噸,周環比大幅下降10元/噸。在陜西榆林的個別煤礦,由于庫存不斷增加,已經出現庫存頂倉現象。受此影響,行業虧損加劇。前2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5.6%,行業虧損面達到42.3%。。
根據2017年國家四部門簽署的《關于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等多家組織發出緊急通知,呼吁煤企限產保價,同時國家層面將啟動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的響應機制。供應端減產情況是影響煤價走勢的關鍵因素,后期需緊密關注生產供應情況,如果產地實行限產保價政策,那煤價有望止跌企穩。中長期來看,仍需關注需求恢復情況。
(四)陜西影響
自疫情以來,陜西省內煤炭價格呈現先揚后抑的局面,疫情初期因春節及運輸管控原因,陜西區域煤炭價格有所提升,后隨著省內國有大型煤礦逐漸復產復工,整體煤炭供給進一步充裕,同時下游企業需求疲軟,煤炭價格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目前,煤炭上游企業基本上已經恢復至正常生產水平,但下游需求端復蘇緩慢,供應寬松情況下,基本面缺乏利好消息,動力煤價格短期很難扭轉目前弱勢,市場缺乏反彈動力。
截至3月8日,省屬企業煤炭累計產出3329.39萬噸。其中,陜煤集團累計產出2798.19萬噸,產能恢復108.18%;陜投集團累計產出179.62萬噸,產能恢復108.34%。一季度全省能源工業增加值增長7.4%,較1-2月增加2.6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19.8%,煤油氣電等能源產品產量均實現正增長,其中煤炭產量增長20.5%。
整體來看,國有大型煤企擔負保供穩價作用,部分礦井陸續復產,受疫情影響較小,一季度盈利降幅較小,信用風險維持穩定。中小煤企疫情前期基本停產,產量大幅減少,一季度盈利大幅下降,債務負擔維持高位,利息支出規模較大,信用風險有所上升。
二、資管業務機會分析
本次疫情短期內對煤炭行業企業盈利和現金流形成一定沖擊,煤炭企業融資需求或將上升。預計行業地位較高、具備競爭力的大型國有煤炭企業銀行融資仍能保持穩定。2020年貨幣政策有望維持適度寬松的基調,市場流動性充裕,利好于大型優質煤企融資,而那些經營狀況較差和債務杠桿高企的中小型民營煤企的流動性壓力凸顯,企業降杠桿和產業整合的市場機會增加。一是進一步拓展行業及區域煤炭開采龍頭企業的市場化債轉股業務,挖掘旗下優質主業標的,幫助大型煤炭企業降低企業杠桿率,增強企業財務彈性,幫助企業增強抗風險能力并抵御周期性風險。二是針對中小煤企的優質煤炭礦井資源,受疫情影響中小煤企出現流動性風險,行業整合機會增加,可通過引入外部投資人,幫助煤炭開采行業龍頭采用并購重組方式整合優質礦井資源,同時可幫助大型煤炭行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通過并購重組方式向煤炭深加工延伸,幫助其打造全產業鏈,實現大型煤企的“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
(本期撰稿:呂昌武、趙曦、支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