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欄目
關于公司業財融合的思考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很多企業在業務模式不斷變革的同時,紛紛對傳統財務管理模式進行變革,探索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將更多優質資源投入到財務的增值服務中去,從而實現財務和業務的融合。這一變革,已經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必將最大程度的發揮財務對業務的支撐作用,推動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一、公司業財融合現狀
公司成立以來,財務管理工作嚴格遵循會計準則和公司相關財務制度,在確保核算準確、合規的前提下,為公司經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決策支持,但由于公司成立時間較短,相關的內控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還不完善,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的溝通與交流常常處于業務需要的被動狀態,業財融合尚未形成流程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具體表現,一是業財數據普遍孤島化。財務、業務、公文系統等數據各自處于信息孤島、隔離狀態,缺乏自動關聯、協同共享,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和底層數據的挖掘;二是數據智能化程度較低。財務管理系統雖已上線運行,但在憑證處理、數據提取、分析預測方面自動化程度較低,更多停留在核算記錄功能。
二、業財融合意義
一是有助于規范業務流程,提高業務合規性。業財融合將財務管理的規范性要求前置到業務的起點及業務開展的過程中,提高業務人員遵守財務管理制度的意識和自覺性,解決傳統財務事后被動式合規性管理的局面,提高業務處理的合規性。
二是有助于防控業務風險,降低企業風險水平。業財融合通過在業務流程中利用財務管控手段,及時識別風險事件的類別、性質、重要性和損失程度,結合企業風險管理目標,有針對性的提出風險應對措施。
三是有助于做好數據支撐,提高決策效率。通過業務數據的完整收集、業務信息的有效傳遞、業務語言的規范表達,財務部門可以實時將業務數據轉換為財務數據,使公司及時根據市場變化和實際財務狀況迅速做出響應,提高公司決策的效率和科學性。
四是有助于促進財務轉型,實現企業管理目標。隨著業財融合的深入推進,傳統的財務工作機制必將發生深刻的變革,財務工作將從管控型、監督型財務向服務型、支撐型、價值創造型財務轉型,將業務部門的價值最大化與財務部門的成本最小化原則共同滲透到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以實現資本結構的合理分配,提升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有助于促進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業財融合實施思路
一是以共享財務服務為核心。根據“集團管控”和“內控管理”的需要,為多元化集團構建一個多級集團管控的體系和一體化的信息管控平臺,縱向實現集團總部與分子公司之間的業務聯動與信息交互;橫向實現集團各業務板塊之間的業務聯動與信息交互,進而促進全集團業務的發展。
二是構建與組織機構和考核要求相適應的財務核算體系。使集團所有企業可以在一個信息化平臺上進行全集團的財務集中核算管理,實現集團企業核算一套賬,將以前的分散式管理變為集中管理,為建立集團統一的財務核算體系提供技術支持。
三是結合業務發展,加強稅務籌劃。與業務模式的銜接。在新業務的開展前期,進行稅收分析和判斷,明確合同定價、發票開具、稅收處理以及風險防控措施;與會計核算的銜接。在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核算規則的設立等環節,稅務管理積極介入,明確價稅分離、稅務核算等相關要求;與系統開發的銜接。在相關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統籌考慮稅務管理的特殊要求,預留相關字段和接口信息,內置稅務管理模塊,從信息技術上實現業財稅一體化。
四是建立引導型、評價型的內部資金定價管理模式。在探索客戶貢獻度的同時,逐步引入評級的概念,推動FTP更深層次的發展,有效配置資本,提高資本運用效率;將FTP運用到業務系統的搭建中,使FTP既是績效考核的依據,也是引導業務定價尺度的重要參考;作為多維度盈利核算的基礎,利用FTP實現精準的多維度盈利分析考核,從而對經營管理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
總之,業財融合需要管理層、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之間的緊密配合。為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的發展需求,滿足企業財務管理的要求,就必須要健全管理機制,不斷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水平,統一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目標,加強對財務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本期撰稿:徐海燕、焦鋒鋼、張藝辛、史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