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把“收官之卷”答進群眾心坎里 ——記定邊縣磚井鎮黃灣村駐村工作隊
陜西日報 2021年2月3日
“當前,脫貧攻堅取得勝利,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讓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1月28日,定邊縣磚井鎮黃灣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姚宏東說。
姚宏東是陜西廣播電視大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10月來到黃灣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后,姚宏東和駐村工作隊通過教育扶貧、消費扶貧、捐贈等形式,讓村里的貧困群眾不但有學上、有產業,還對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和追求,用責任和擔當書寫了一份高質量的脫貧“收官答卷”。
貧困戶成了致富帶頭人
“以前養殖沒資本,一年到頭沒收成。幫扶干部進了村,扶貧貸款借給人……無線網絡就是好,好多商機里邊藏。振興農業科技強,讓咱早日奔小康。”1月25日,姚宏東一行回訪貧困戶時,脫貧群眾孫治學拿起三弦坐在院子里,隨口唱了起來。
孫治學今年52歲,過去家庭主要收入來自種地,基本靠天吃飯,因為沒有好的致富技能,成為村里第一批享受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2016年,他在自家的院子外蓋起了豬舍,養了十幾頭豬,決定通過養豬改變窘迫的生活。但由于缺乏專業的養豬技能,這個營生并沒有為他的生活狀況帶來明顯改善。“養殖大戶靠養豬能蓋起新房、買上轎車,我最多的時候都養到20頭了,也沒富起來。這到底是咋回事?”孫治學一度陷入迷茫。
2019年,姚宏東來到孫治學家,和他談起了產業發展計劃。“姚書記告訴我養豬能申請補貼,他還能幫我辦貸款、找專家指導我。有了錢和技術,我勤快點好好經管,這門生意差不了。”這次談話后,孫治學養起豬來更有干勁。
拿到5萬元貸款的孫治學擴建圈舍,積極參加養殖技術培訓。2019年11月,定邊縣農業農村局為孫治學頒發了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證書。2020年,孫治學的生豬養殖數量達到40余頭,僅養豬一項每年就可收入近20萬元,加上玉米、蕎麥、谷子等雜糧種植,他家的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他還享受了移民搬遷政策,住上了新房。
如今,孫治學每天都學習養殖網絡課程,計劃著擴大自己的肉豬養殖規模,并為其他肉豬養殖戶提供技術幫助,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教育扶貧打開希望之門
2016年9月至今,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共接收定邊籍51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參加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并實行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學雜費等減免政策,中等職業教育定邊籍學生還享受每年每人2000元生活補助。
定邊縣磚井鎮黃灣村的郝強強,父親因車禍去世,大姐身體殘疾還有智力障礙,家庭十分貧困。2016年9月,他進入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習烹飪,享受教育扶貧政策,不但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還為日后謀生打下基礎。他說:“2019年7月畢業后,我在西安一家飯店找到了工作,每月能賺4000多元。村干部和家人想辦法讓我接受教育、學手藝,就是希望我能有穩定的收入。我要繼續好好努力,讓家庭增收有希望,讓自己的后代不再貧困。”
姚宏東還在村里組織了一系列文化幫扶活動。為了豐富黃灣村群眾的文化生活,他向黃灣村圖書室捐贈農業種植、畜禽養殖、法律知識、文學藝術、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書籍近200冊,向定邊縣磚井鎮中學贈送音樂、美術、舞蹈等教學光盤5套,幫黃灣村打造了一面文化墻。
扶貧扶志弘揚孝道家風
在黃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老年人占比19%,殘疾人占比8%,僅有物質扶貧還遠遠不夠,必須重視精神扶貧,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村貧困老年人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溫暖,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李紅祥是黃灣村的五保戶,今年86歲的他自幼雙目失明,年輕時以說書為生,一直未娶。2013年,李紅祥臥床不起,侄孫李孝主動承擔起了照顧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責任。7年來,李孝把李紅祥當作自己的親爺爺一樣,給老人喂飯、洗澡、洗衣服,李紅祥從來沒有生過褥瘡,窯洞里也窗明幾凈,沒有一絲異味。
李孝的妻子白彩娥和兩個兒子也一起照顧李紅祥老人。李孝說:“爺爺每年的補貼和養老金,加起來1萬多元,可以維持他的個人生計。但人上了年紀,有錢還不行,身邊離不開人,我就是想盡自己所能,讓爺爺不缺吃喝還有人陪。”
2019年,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駐村工作隊在村里開展了孝老敬親文化宣傳和評選活動,選出李孝、郭寶珠、騰飛3名關愛老人、維護家庭和睦的孝老敬親模范。李孝家庭還被定邊縣評為“十星級文明戶”。
黃灣村村委會副主任石俊一說:“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讓老人擺脫貧困、老有所樂的重要途徑。有了孝道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村風民風也在進一步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