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專欄
銀行業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這一重大課題,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義。銀行業作為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為金融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挖掘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行業內涵
銀行業是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重要提供者,需要在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實體經濟中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提升服務質效,堅持依法合規經營。
一是堅守誠信文化,打造百年老店。將誠信作為經營發展的基本遵循,融入銀行的核心價值觀,以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講誠信、守承諾,不斷優化服務質量,提升客戶滿意度,打造可靠、專業形象;尊重市場規則,樹立良好的價值標準,提升道德操守,恪守道德底線,降低道德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加強在產品銷售、收費定價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主動承擔金融知識宣傳義務,提升消費者防范識別風險能力。
二是培育義利文化,履行社會責任。發力薄弱環節,履行服務“普惠”初心,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實現增量、擴面、提質、降本等多維度平衡發展;大力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設,助力補齊發展短板;積極落實惠企利民措施,加大減費讓利力度。從近年銀行業的實踐來看,這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9.0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7%,平均利率為4.78%、同比下降0.47個百分點;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0.34%,貸款利率同比下降0.87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商業銀行減費讓利舉措為客戶降低的費用金額共計526.79億元。其中,ATM跨行取現手續費下調帶來費用下降90.14億元,支付手續費下調的降費金額為436.65億元。
三是遵循審慎文化,追求行穩致遠。探索內涵式發展路徑,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實現錯位經營,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加強公司治理,優化股權結構,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強化重點領域信貸管理,多措并舉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保持資產質量穩定。
四是打造創新文化,提升服務質效。持續推動產品、服務、流程創新,以金融力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將金融資源更多地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普惠小微、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投放,支持實體企業做優做強。截至2023年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2%,其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占比均超過四成;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7.1%,其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9.1%。《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2023)》顯示,2023年銀行業優化主要業務流程3.38萬個,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達93.86%。
五是構建合規文化,守好發展底線。不斷強化合規經營,統籌業務發展與金融安全,依法將合規理念熔鑄到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構筑合規風控體系,健全合規管理機制,完善合規制度建設,不踩法律紅線,守住合規底線;培育合規文化,廣泛組織合規宣講、警示教育、專題培訓,以案為鑒,持續教育全體員工嚴格遵紀守法,增強合規意識和法治意識。
在新時代踐行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構建行業特色文化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在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銀行業穩健運行的重要支撐、推動創新的力量源泉、依法合規經營的關鍵因素。為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銀行業要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正確的經營觀、價值觀、風險觀,讓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成為經營發展的自覺遵循。
一是堅持金融為民的價值取向。銀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將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刻貫穿于發展實踐之中,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重要基點,用心用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金融服務更便利地惠及人民群眾;要樹立正確社會價值導向,弘揚“以義取利”,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堅持在追求合理經濟利潤的同時重視社會效益。
二是推動行業自律。金融的本質是信用,銀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誠信為基,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夯實消費者權益保護主體責任,強化消費者保護意識,推動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將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統籌好促發展和防風險,注重長期利益,把握大和小的關系,不急功近利,不急躁冒進;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持續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堅守風險底線。
三是弘揚金融向善正能量。銀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增強服務效能,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為社會創造價值和福利,推動實現金融與經濟、社會、環境共生共榮;注重服務國計民生,重點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強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
四是做好“五篇大文章”。銀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守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業務發展新模式,增強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努力形成“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從戰略高度發展綠色金融,出臺綠色金融發展規劃,完善綠色金融標準和評價體系;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深度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等國際合作。提升首貸率,提高信用貸占比,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著力打造我國特色普惠金融體系。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加強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增強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推動場景化金融建設,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與體驗感。
五是營造廉潔清正生態。銀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增強法治意識,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不搞偽創新、亂創新;加強內控合規建設,嚴格遵紀守法,堅持依法經營、合規操作,不越監管底線、不踩規章紅線、不碰違法違規高壓線;建設廉潔金融文化,涵養清風正氣,完善廉潔從業規范,嚴守廉潔自律防線,打造政治過硬、依法合規、初心不改的隊伍。
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參與
就銀行業來說,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共同參與推動,打出“組合拳”,不斷探索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切實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加強文化建設的實際成效,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管理部門積極發揮在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中的指導作用,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建制,為金融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做好行業引領。中國銀行業協會作為行業組織,將引領銀行業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作為重要職責,將推動行業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核心工作,引導行業建立誠信經營、義利兼顧、穩進平衡、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的文化導向;進一步加強自律職能,帶動會員單位向實體經濟讓利;發揮中國銀行業管理人才庫作用,助力行業強化公司治理;加強銀行函證區塊鏈服務平臺建設,建立行業標準體系;繼續推進開展打擊逃廢債行為,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三是推動機構發力。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切實牢記“國之大者”,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時刻把人民需求放在心上,把社會公共利益放在心上,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在心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構建與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信貸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
四是實現業者自律。倡導從業人員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金融文化素養,以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涵養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知敬畏、存畏懼、守底線,嚴以律己、正己化人、誠以修身、信以立業,以實際行動提升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質效,自覺成為金融文化的建設者、踐行者與守護者。